《热力发电》“退役风光设备资源化利用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作为风电、光伏制造和应用大国,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量和新增装机量多年来稳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装机约5.1亿kW、光伏装机约8.4亿kW。一般而言,风电机组寿命在20年左右,光伏组件寿命在25~30年。随着产业加快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风电、光伏设备将面临批量退役问题。据估计,到2025年,我国将迎来第一批大规模退役风电机组,退役的老旧风电场规模将超过1.2 GW;2030—2035年,累计退役风机规模将超过100 GW;2036—2040年,累计退役风机规模将达到150 GW。与此同时,自2030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光伏组件报废密集期,至2030年,累计待回收容量将达到90 GW;从2035年开始,待回收总量将呈爆发式增长;2040年,预计累计回收量将达到254 GW。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资源化利用,既是现实所需,也能产生多重效益。
  当前我国退役风电、光伏设备资源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技术、标准、环保、经济性等诸多难题,资源化处理能力有限,回收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链,有关环境管理政策制定进度缓慢。为推动提升退役风电、光伏设备的资源化利用水平,早日建成成熟的退役风光设备全流程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形成与退役规模有效匹配的资源循环利用能力,鼓励学者积极开展面向退役风光设备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跨学科攻关与学术交流,《热力发电》编辑部特邀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退役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艳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杨海瑞教授,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波,昆明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李东方教授作为特约主编,共同策划“退役风光设备资源化利用技术”专题,诚邀国内外各位专家、学者积极撰文,踊跃投稿,共同探讨退役风光设备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和问题!

一、专题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现役风光设备残余寿命评估;
  2)风光设备及关键部件延续利用和梯次利用;
  3)退役风光设备资源化利用标准和政策研究;
  4)风电设备高值部件以及关键零部件再制造;
  5)退役风电叶片的回收与再利用;
  6)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分解技术;
  7)退役风光设备资源化利用中污染防治技术;
  8)风光设备绿色设计制造技术。

二、投稿要求
  1)专题仅收录未曾公开发表的技术论文、研究综述,拒绝一稿多投。
  2)论文应论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充分体现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3)作者须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负责,请勿涉及保密内容。
  4)论文应参照《〈热力发电〉论文投稿模板》撰写,技术论文(包括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6 000字左右为宜,研究综述(要求有较全面的陈述和较深入的评论)10 000字左右为宜。
  5)论文一经评审录用将开具录用通知并对优秀论文实行网络首发,全部论文拟定于《热力发电》2025年第11期统一出版。

三、截稿日期
  2025年8月31日

三、投稿方式
  投稿请登录《热力发电》网站http://rlfd.cbpt.cnki.net,点击“作者在线投稿”,完成注册后按照提示在线投稿,投稿时“计划栏目”请选择“退役风光资源化利用”。

四、联系方式
  《热力发电》编辑部   杨嘉蕾   电话:029-82002265   邮箱:rlfdzzs@tpri.com.cn


特约主编简介
  杨艳春,现任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兼任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煤电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管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技术创新及科技项目示范等工作。主持编著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检修与维护培训系列教材,发表十数篇相关论文。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国家能源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多项奖项。
  杨海瑞,1992—2003年就读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长聘教授。任职IEA-FBC国际能源署流态化转化执委会主席、副主席;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工程热化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气固流态化热转化、热化学储能、化石替代燃料燃烧发电、灰渣综合利用、分布式多能互补梯级利用,生物质热转化(裂解、气化)制绿色燃料等方面的研究。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理论及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快速流化床理论,提出了基于流态重构的低床压降节能型循环流化床流程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际流态化最佳论文5篇,研究成果“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发表论文400余篇,SCI 220篇。
  侯波,工学博士,现任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电厂低氮燃烧、污染物治理、多元有机固废耦合掺烧、新能源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技术创新及科技项目示范等工作。获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奖一等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多项奖项。
  李东方,现为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曾任韩国国立釜山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教授。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人才,《湖南电力》青年编委,《Energies》客座编辑,循环流化床国际会议秘书长,清洁能源与先进材料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云南省科技厅、人社厅以及中韩企业委托科研项目。主要从事循环流化床燃烧、化学链材料及工艺设计、生物质热化学制氢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参编教材2部。

上一篇:整刊下载

下一篇:征稿中|“储能耦合发电侧调峰、调频关键技术及应用” 专题征稿启事


征稿中|“储能耦合发电侧调峰、调频关键技术及应用”专题征稿启事

点击查看详情

征稿中|“退役风光设备资源化利用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点击查看详情

征稿中|“绿氢/氨碳中性燃料燃烧机理与技术”专题征稿通知

点击查看详情

征稿中|“面向双碳目标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